精乾著作

《阳光浴照》

阳光浴照(杨光玉照),这是“玉光剑气,直出人间”的小照,也是打开心灵的窗户,让理智、和谐的阳光沐浴、照耀、洒满、根植于我的心田的写照,更是吸收宇宙天地之精华,日月星辰之光照。生活节拍,潮流脉搏,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!享受,是理所当然的事!时尚,就是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!阳光,人类光明的使者,阳光给我们以光明和温暖,每天,我们晨迎朝霞,暮披夕阳,金色的阳光带给我们的是金色的气息,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之光。阳光是世界上最光明、最美好的东西,它能驱赶黑暗和潮湿,温暖我们的身心,我们在阳光的照耀下获益匪浅。阳光浴照,让我感受到自然规律不可违,顺其自然则是幸福的真谛;让我的眼光更加深邃,洞察社会的能力更加敏锐,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自然,面对人生的道路更加自信;让我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,志向像天空一样高远;使我明白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的道理,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、做人原则,让我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更上一层楼。

《雷州易学小花》

《雷州易学小花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,该书收入作者近几年来发表的优秀论文,分四大部分汇编而成。第一部分为“变易篇”。作者思骛河洛八卦,上下求索,提出了宇宙万物生成图式、古人所画的河图及北纬30º之谜等问题,详略有致,论理说法,颇有新见。第二部分为“预测篇”作者就易学的预测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。预测奥运何时能在北京召开等预测例题正是他在专深与广博、易理和技法的反映第三部分为“择优篇”。作者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及实践的结合找到了径路,他深入钻研,拓宽思路,纵论天地,关涉科学,对择吉具有独特见解。第四部分为“教育篇”。作者把传统的易学知识应用到教字育人的工作中,发挥易学为现代化教育的智慧价值。紧密结合易卦的卦辞、爻辞、象辞、彖辞等蕴涵的义理,以及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现状,分别对现代教育改革进行探讨,描述了作者对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。

《天南易学随笔》

本书都是天南居士在学易中所遇到的情况,实事实是的记录,丝毫没有一点的文学艺术性加工,所以读起来未免有点枯燥无味,敬请读者谅解。另外有涉及到的阴暗面,如果身边的朋友感觉某部分如芒刺被的话,那请不要怀疑,这是我善意的劝谏。这就是我易学随笔,尽管它在许多大部头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,尽管它在你们眼中还是那么的凌碎和粗糙,但这是我对社会的思考,这是我对易学的感悟。

《杨公救贫传略》

杨救贫,名益,字叔茂,号筠松。杨氏第62代世祖,祖籍广东信宜,唐僖宗朝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后寓居江西于都、兴国等地,是我国唐代相地的风水大师。先后定居赣州城郊沙河镇境内杨仙岭以及兴国三僚等地,平素悉心钻研的勘舆术,为世人勘察,择定吉穴佳壤,营造祖先坟墓。在赣南的兴国、于都和宁都一带广招徒弟,开展讲学活动,授以青鸟术,得以让郭杨风水理论系统化。高徒有曾文迪,刘江东、廖禹、赖布衣、刘谦等。杨公具有为人素来光明磊落、坦坦荡荡的性格。但历来流传的说法与他为人处世之道格格不入,不无以讹传讹之嫌。在这一点就连《四库全书》子部七中,总纂官纪昀、陆锡熊、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 “提要”中,也为杨筠松辨诬,“广明中,遇黄巢犯阙,窃禁中至函秘术以逃,后往来于处世。无稽之谈,盖不足信也”。岁月易逝,青山永存。多少个世纪过去了,关于杨救贫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古人的传说,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,人们对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先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的。杨仙岭与杨公坝以及三僚杨公祠堂,成了杨公徒弟们每年祭奠之处。改革开放后,镇政府正以杨仙杨仙岭为旅游景点开始规划沙河镇的旅游业,让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先师遗迹重放异彩。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>初悟浅译》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,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,令人惊叹!然而有多少人读懂了呢?念经不悟是必然的,大彻大悟就不必再念了。为了开悟,作者用深入浅出的笔调,以现代科学观点,谨慎、精细地解释出来,以启蒙初学,意至善美。希望学佛同修能悟到自心,认识自心,体会到自心,用自心照自心,自心明自心,胜于念千遍万遍。

《精进念佛感悟》

本书为作者参加精进佛七共修念佛法会的感悟记录。娑婆如苦海,念佛如乘船,生净土如到彼岸,积善如帆楫盘费,念佛是正因,积善是助缘。夫生死海深,非念佛莫能济度;菩提路远,非净土难以到达。一心皈命阿弥陀佛,愿以净光照我,慈誓摄我。日日念佛,天天精进,七天如一日,一句弥陀不离口。声声佛号为百劫千生消业障;为四恩三有启因缘。精进念佛,念佛精进。精进修行之勇气得到极大提升,甚至于连肉体气机也明显精进。

《<弟子规>解读》
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作者李毓秀(公元1662年至1722年)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,没有中举,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。《训蒙文》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,并改名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不过对《论语》中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 这一句的阐发。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,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,明显过犹不及。其实《弟子规》少说还算,说的太多,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。近几年来,全国上下读古典经书,有风起云涌之势。但有些名人却鼓吹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“经典”,将《弟子规》捧成国学必读,且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选修课,甚至某些人还要求“共产党人都来读《弟子规》”。其实《弟子规》比现代的学生守则还差得很远,欣感之余,更深感魏源的“学古之道,犹食笋而去其箨也。”与杨万里的“学而不化,非学也。”所言不差,学习古代文化遗产,我们须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学习而不懂得融会贯通,不是好的学习方法。于是我抱着野人献曝的心情,将《弟子规》的学习见解与大家分享。

《传统文化讲座》

本书收录作者在雷州市爱心慈善会举办“传统文化讲座”的稿件。有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》、《学佛先学做人》、《从小要学会做人》、《学佛与做人》、《望子成龙》、《如何念佛》、《做人的立身之本——信》、《泛爱众》、《教育孩子学会学习》、《弟子规是教育孩子的根本》共十篇。

《雷州爱心慈善会》

本书收录作者为雷州爱心慈善会撰写的章程、会歌、有关提议方案等,以及在慈善会上的讲话稿。